贾君鹏和他妈妈都很煽情

时间:2012-06-07 17:29:41    来源:   

贾君鹏是谁?7月16日上午,在百度“魔兽贴吧”里,出现了一个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内容空白罐水帖。本来这在贴吧中是一件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当一名恶搞的网民冒充贾君鹏发出回帖说,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这一恶搞方式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贾君鹏妈妈、贾君鹏爸爸、贾君鹏爷爷,乃至贾君鹏家的小狗等纷纷在回帖中出现,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族,互相调侃。也有人开始将这句话PS成恶搞图片,调侃新闻报导、《百家讲坛》等,或是翻译成全国各地方言,在网络上互传,又或是创作恶搞视频,自得其乐地展开一场网络大狂欢。“贾君鹏”这个名字,只用了数小时,便窜红网络,短短一天之内,就创造了700万以上的点击量和超过30万的回帖数。而随后北京某传媒公司的出面认领更是将本来已认定的只是一次偶然性网络恶搞事件的定性推翻。据该公司称他们进行了两个月的考虑和流程设计,发动了800人炒帖,并由此赚到6位数的酬劳。

对于这样一个公共事件,南京大学传播学系主任杜骏飞接受采访时说,媒体的职责首先是从“无意义”中探寻“意义”,其次是从“有意义”中探寻“真意义”。而大量的媒体自甘成为网络哄客,大量的新闻旨趣聚焦在其“非意义”的部分,甚至是虚假新闻的“伪意义”部分。

我们想沉淀下来,探寻其“意义”和“真意义”———这个事件虽然对网民本身没有什么损失,对社会也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害,最终的得益者可能只是某些借机炒作的商人,但就像梁小民从《红楼梦》里解读出经济学,易中天借三国讨论人性,同一个事件可能有多种解读方式,暴露出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以及一个城市的需求。

社会学家认为在跨界文化泛滥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角色的归位,诗人胡继冬则说这句话是本年度最好的诗。联系深圳这个城市的社会和人群特质,我们同样可以从历史角度解读出60后、70后的童年回忆和怀旧,从情感角度解读出移民对家庭归属感的渴求,务实的深圳人是否会愿意为“无聊经济”埋单?“贾君鹏”其实只是一个泛符号和提供多种解读可行性的“小白鼠”,以他为参照,我们读出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城市和时代。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话,12个字,可以在数天之内收获30万回复、700万浏览量,这个奇迹只能用瞠目结舌的N次方来形容。它和它所承载的超出想象极限的容量使得任何阐释都成为可能,也只有在它所标示的数量级面前,“过度解读”才弱化为一个苍白无力的手势。

它与情感有染?与经济眉目传情?还有着诗化的内秀传播的功法?就像当年的周杰伦一般嚼着含混不清的嘻嘻哈哈甩出横空出世的双节棍?周杰伦我们已经理解了,那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呢?那么好,在深圳这个南北移民混杂的优质城市样本中,让我们来提取丰富的感知,检验这句话的多种可能。

经济学解读

贾君鹏事件告诉我们,无聊也可以变成钱

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已经表示对“贾君鹏事件”负责,号称是其进行了两个月的反复考虑和流程设计,动用800人的一次有计划的创意炒作,并因此赚到6位数的酬劳。

有人立刻在淘宝网上出售全球首款“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主题T恤,售价49元,据说当天就卖出了十几件。

某手机也打出“你妈妈给你买的手机”的广告语。

人们从贾君鹏事件看到,无聊已发展成一种经济模式了。深圳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商业社会越发达,人员流动与地区往来性越强,出自情感需求的消费需要就会越来越多,所谓“无聊产业”也会因此萌生和壮大。当被免费模式诱惑的消费者沉迷于社交网络内,只要不断有新人加入,不断膨胀,就可以在商业层面运营上,物质上不创造什么,只是满足空虚的精神,这是无聊经济得以构建的基础。

大家根本不在乎“贾君鹏事件”是不是商业炒作,免费就好。在贴吧跟过帖的深圳网友Niclo就说:“炒作又怎样,反正发帖又没花钱。”麦当娜曾说她以后的营商模式就是专开演唱会,唱片则可以完全免费。这即是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新书《免费:激进价格的未来》中提到的免费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书、游戏、音乐都是可以免费的,真正卖的是点击率、链接、广告等其它商品。独立研究机构Dy-namicMarkets的一份调查显示,68%的90后认同自己生活在免费时代,他们就像深圳高中生唐沛东那样觉得“我想要什么都可以免费得到”,包括精神需求。而从运营的角度看,免费经济之所以可行,则建立在社科院经济研究员罗仲伟所说的网络的边际成本论,网络产品尽管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但制造成本只需要投入一次,之后目标客户在增加,但成本并不需要补充,也就是在边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收益在不断递增,这是它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地方。

无聊经济会滋生出创意无穷的C2C电子商务模式。尽管“贾君鹏事件”是不可复制的,但此类事件今后还可以别的方式和面目出现,不一定还是“恶搞”,但核心是主题的设计能力与方式的隐性化和娱乐化。曾经风靡一时的SP、电梯等候间的视频广告和现在也越来越产业化的航机电视、航机读物都是无聊经济的产物。Facebook、开心网之所以如此之火,杀手锏就在于他们满足了用户的社交、娱乐等基本情感诉求。而事实上,思维、情感和心理产品更适合在网络市场上发展。

这种商业策划难以复制

罗仲伟,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

“贾君鹏事件”中的双赢类似经济学里的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美国《侨报》评论贾君鹏事件是中国消费阶层崛起以及发展休闲经济的集中现象,休闲作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但我认为中国消费目前还没有到休闲程度,依然以实现成就的做事为主。但在社会压力下,精神生活压抑,加上对外发泄渠道少,人们也需要消费娱乐。所以如果要说究竟是像深圳这样经济发达、生活压力大的城市,还是内地二三线“闲”城市那里的人群更倾向于消费无聊经济,是难以比较的。消遣娱乐和解除无聊的产品是无形抽象的,不是每个消费需求都有价值取向。无聊经济的难点在对需求的敏感性和消费心理的把握。当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只有做出来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

“贾君鹏事件”的成功性在于用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唤醒了最广泛的共同记忆,如果当人们事先能够获知这是一种商业策划,当然在接受性上就会差很多。其中还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瞬间性和不持久性。人们只看到成功的,还有更多没成功的策划。免费和互动虽然是网络市场的优势,但网络的随机性也太强,人们不可能长期关注,焦点总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炒作、包装和建立产业链的延续。网络产业和传统产业不同,这是一个“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会一家通吃的市场,并且难以复制。

诗性解读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今年最好的诗

深圳小燕少儿画院的董建国老师被这句话唤回了物质匮乏的70年代,他家有6个孩子,吃饭时母亲只在院子里喊三遍“董家的人回来吃饭”,晚到的就没饭吃。

深圳某保险公司的业务主管阿成看到这句话时浑身一紧,母亲没找到自己,回家后说不定要挨打。这是80年代的童年。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恐怕是本年度最短的穿越小说,它瞬间打捞出一群人的童年记忆。这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句子,很多代人的童年里它就是一个习以为常反复上演的事实,注定会发生的生活细节之一。它不可能成为某个时代的标志性语言,但它偏偏是各个时代通用的普世情景。它的出现,发挥了搭建记忆通道的功能,无数人在阅读的瞬间穿越童年,触发出滋味各异的怀旧情结。它开启了自发性的诗化童年运动。对背井离乡、都市打拼的群体而言,“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童年记忆片断不缺温馨的元素,关联着满是质感、切面丰富的历史体验。阿成说,尽管想起母亲发飙会有小小心惊,但儿时职工大院里串门互助的亲密邻里、摇着蒲扇纳凉的夏日夜晚也同样会被记忆牵连出来,与今天冷漠的都市生活相比,有种乌托邦式的诗意。

这是农业时代、颇具乡愁感的诗

胡续冬,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虽然是个大规模群体恶搞的事件,但不可否认“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对童年记忆的触动及诗性氛围的营造作用。尤其是那些《魔兽世界》的玩家、90后的小青年,每天沉浸于虚幻的世界里,在不着调、高速移动的情境下晃荡,思维忒奔逸,突然出现了这么一句非常农业时代、颇具乡愁感的句式,会有震惊和触动。

中国刚刚转型成为电子时代,大多数人都有小镇青少年或农村青少年的经历,存在一个共同回忆的基础,“贾君鹏”这个标题一出来,立刻感觉农业社会的炊烟升了起来,田间地头、乡里乡亲、母亲催促回家吃饭的温馨场面似乎又回来了,大家莫名其妙地被打回到童年的记忆里头,集体想家。“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今年最好的诗。

追求有趣也是帖子火爆的原因之一。现在这个社会,二三十岁人群的游戏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电子游戏空间的高技巧降低为世俗化低门槛的文字帖,通过戏谑化的表达找乐,也促成了草根阶层无主题的集体狂欢。类似的句式还有“哥看的不是电视,是寂寞”,虽然是文人常用的酸句式,但被网民们一恶搞,酸劲消解掉。

情感式解读

这是一种隐性的煽情,对移民城市尤其有效

“看到贾君鹏这个帖子,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妈妈了。”外企职员Lala有点伤感。

“我10岁之后就再没听到过诸如‘回家吃饭’这种话。”在深圳某电子公司打工的易蓓蓓说。

“我们家是保姆做饭,妈妈自己都基本不回家吃饭。”母亲开服装店的高中生刘一飞说。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一种隐性的煽情。这个事件中,分析最热衷参与跟帖的网民,大多是80后、90后的城市移民或移民二代,这个时期正是母亲的角色从家庭重心转移到社会的急剧变化阶段。选择了极具生活典型意义和隐性煽情力的话题是此次“贾君鹏事件”能一击即中的核心所在,折射出的是现实中伴随城市经济发展的母爱与家庭观念的削弱。如心理专家戴影频所说,“妈妈”、“回家”意味着家庭,“吃饭”则是中国人最传统的生活用语,人们见面打招呼都是“你吃饭了没”。原本无条件的家庭职能在与个人成就、社会地位抗衡之后,位次自然延后。这并非只在深圳出现的特殊现象,西方快速发展、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时期也同样如此。

西方也曾发起一个人文回归运动,叫“让父亲回家吃饭”。不过中国的大部分社会活动一般都没父亲什么事。我们国家格外强调母亲的概念,则源于传统家庭观念中父亲与母亲的职能区别,母亲过多承担情感需求,而父亲是在你获得成就的时候扮演奖励的角色。所以当人们明知是恶搞,也想要去加入恶搞的时候,更多是为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需求寻求替代品,在诸如爸爸妈妈爷爷姐姐乃至同学和邻居的ID扮演里重建想象中父慈母爱、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

对大多数深圳人来说,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这两个需求层次被漠视了。我们离科技越来越近,就离自然越来越远,寂寞是因为丧失获得快乐的本能。情感问题实质都是归属感问题,而城市的归属感则建立在个人的归属感之上。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人,将目光直接瞄准了自我实现需求,于是深圳人的需求层次出现了断层。人们获取快乐的能力下降,爱的能力也跟着下降。到深圳的人,总是怀着致富的愿望,致富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惟一需要,成为一种“强者文化”。它总是单一地以财富来评价是否成功,不成功就不幸福,不幸福就难免无聊寂寞。

我们渴求更多的爱和关注

戴影频,中国心理咨询网深圳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集体无意识爱的狂欢”是对这次事件心理解读。无意识的提法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他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前就决定的。比如如果是西方,可能用“面包”代替“吃饭”更容易引起人们潜意识的共鸣。

无论你是否经历过“回家吃饭”的时期,或者是否处于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对稳定的传统家庭模式的倾向意识就像基因遗传植根在人们潜意识中,这也是这股力量强大的地方。

而无聊是因为人们没有满足基本的娱乐需求。弗洛伊德的“爱的思潮”把爱视为心理问题的唯一根源,但影响心理健康的还有工作成就感和娱乐需求。而中国教育体制的重点是只开发学习,甚至在整个东方文化里,娱乐都没有受到关心和认可,没有充分得到满足。

成年人对玩的渴求反映出他们对爱和游戏的压抑,于是在网络的角色扮演中获得替代性满足。就像人们在跟帖中会大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其实也是因为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不像一个孩子,所以更希望使用幼稚、简单的方式。

传播学解读

这是一次有《等待戈多》意味的蝴蝶效应,背后是大众的普遍性焦虑

“这就是网络下的蛋。”这是大众媒体对贾君鹏事件最流行的定义。

“从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到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谁知道下一个流行什么?网络本来就很抽风。”IT人士说自己越来越搞不懂网络了。

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使八卦猎奇心态发挥到极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压根算不上标题党,也绝不含什么新奇引人的信息,相信第一个或第一拨看帖回帖的人完全是出于无聊,套用网络俗语说是“手贱”。为什么?因为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我们只要点下鼠标就能迅速浏览信息,十秒钟就能做出回复,成本几乎为零。即便这个帖子标题不那么挑逗,进去看一眼也没什么损失,万一错过了精彩内容多遗憾。就这样,人性中的八卦猎奇心态在成本忽略不计的前提下被放大到无微不至的境界,意义匮乏甚至无意义的目标也能收获浏览量。

当然,“贾君鹏”帖的特殊之处在于形成了良好的娱乐互动。对点击量回复量同样敏感的传统媒体也加入进来,本着“这么高人气本身就是新闻”的单一评价标准毫不犹豫地将事件推向更广泛的公众,令人遗憾之处在于,诸多媒体自己也弄不明白该事件的深层缘由,客观陈述的多,价值判断的少。

网络狂欢的背后是一种文化呼告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

这件事,大概可以从三个角度提供解释模式。

一是微观视角。贾君鹏事件出现在百度“魔兽贴吧”,由于《魔兽世界》一直因审核迟滞而停服月余,上百万的WOW玩家,像《等待戈多》一样看不到目标出现的可能,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么一个水帖出现时,尽管帖子内容无聊、几乎毫无信息含量,但经过最初的一批吧友嘲弄顶帖后,很快应者云集:无聊者看见无聊,期待者看见期待,愤怒者看见愤怒。于是对“贾君鹏”帖子的关注,很快转换为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和话语狂欢。我以为,该事件的本质,始于一种网络上的审丑娱乐,而终于发展成为一种“无聊现实主义”。

二是中观视角。很多媒体有一种误解,以为报道网民社会就是在报道现实中的舆论主体,但其实中国的网民社会是个特殊群体,它与公民社会的总体不一样,按照CNNIC2008年的数据,年龄偏轻、学历偏低的这部分人群是网民主体。可悲的是,我们的大众传媒现在已经形成了“热闹新闻学”的传统,记者习惯于以草根的名义扎堆起哄,于是,不问本质、只看规模(而且是表面的规模)的伪统计学视角在新闻界盛行一时,在这种“瓦釜效应”的激荡下,“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能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贾君鹏家族”、“贾君鹏推手”之类也能成为媒体议程的主角。

三是宏观视角。也许贾君鹏事件的真正意义是在宏观的文化分析之中。长久以来,中国网络社会中,一直弥漫着社会文化的压抑感,譬如对知情权、传播权、消费权受到损害的憎恶,对网络内容及服务的不满意,对社会转型期阶层矛盾的愤懑。多元混杂的、并且长期被压抑的情绪需要寻找一个话语的宣泄口。这种突破口,要么是讨论严肃话题,如7·5事件、躲猫猫事件、上海垮楼事件;要么就是以“打酱油”风格介入无厘头事件,用无所指的话语抒发自己的压抑感。我以为,贾君鹏事件的文化氛围更接近后者。在这里,“娱乐至死”,其焦点不在“娱乐”,而在于“死”。抽象一点说,如果“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确存在一种话语本质,那么,它只能是一种恐惧中的文化呼告,呼告缺位的复位、遗失的寻回、无能的有为,其背后是普遍的社会失范而导致的焦虑。众语喧哗的“贾君鹏”人群,或许对此不自知,报道“贾君鹏”的媒体,或许也不在意,但是,用历史的大尺度看,“贾君鹏”式的呼告,的确可以有其文化解释。只是,这种解释,不是“贾君鹏”事件固有的,而是文化阶层附会的。这有点像《等待戈多》,等待者不自知,被等待者不自知,反而是观看戏剧者有所知。

当然,事件的发生存在偶然性,即使是“蝴蝶效应”,也需要一点运气,才能让贾君鹏事件蔚为大观。

关注游戏产业 关注52PK游戏产业频道

  • 一键分享到:
2000多名玩家正在玩下面的网页游戏 更多
热门导读 更多
时间 游戏名称 状态 相关
今天9点 古剑奇侠 双线468服 火爆开启
今天10点 武易 双线168服 火爆开启
今天10点 凡人修真2 双线336服 火爆开启
今天11点 七杀 双线4服 火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