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兴盛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对于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青少年大都抱着好奇的心态进行探寻与搜索,网寻如若仅仅是为了探索知识,这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这种韧劲和执著如果被用在了一些与自身学业、年龄、阅历严重不符的探索上,那问题就严重了,一个个幼小心灵直接被充满幻想和虚拟的黑暗空间所充斥。
事实上,网瘾、网恋和网游已成为大批青少年长期上网的必然产物。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情趣和动机已让许多家长和学校愈发感到离谱、隐忧和不安。离谱的是,上网是为“战斗”,青少年酣战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为夺得一席之地(快速升级)经常付出通宵达旦的时间和精力;隐忧的是,上网是为“爱情”,通过有关网络乌七八槽内容的诱引,这些还不具备社会常识的小家伙们,一门心思钻入到成人的恋爱空档期,去品味连成人都很难弄懂的爱恋;而上网是为“成熟”,则更让青少年的家长及学校感到不安。在青少年眼里,只要通过网络看透大人们的那点儿事后,他们自然也就会变得成熟起来。然而,他们哪里会知道,还没有完全走出成长期就开始盘算起成人后的一些敏感事,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为此,广大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青少年过早与网“结缘”并且执著于上网冲浪,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好奇偶遇,也是因为生活的软环境为其提供了接触网络的便利之机。但无论是基于哪一种,任由青少年经常上网,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和政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不让青少年再沉迷于网络,为了帮助已身陷网络“泥潭”的青少年走出来,各责任方应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统一分工并且协调配合。
不难看出,思想单纯的青少年的上网动机要么是为了游戏,要么是为了交友,要么好奇于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而真正用在与学业有关上的,只是少数群体。所以,社会各界对防控青少年上网、进网吧的行为,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不过,也有教育专家认为,采取限制青少年上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将导致本已经成为全球问题的“信息鸿沟”越来越大。青少年不接触互联网,也就无法获取互联网带来的关于想象力、艺术、文化和科技的无限资源。
所以,权衡利弊。家长、学校和政府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为青少年成长带来的积极的一面。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一面,将是大家共同把关和努力的方向。对此,专家建议:堵不如疏,大力建设校园网络,完善家庭网络的引导与监控,加大对网吧的集中整治力度,是促使青少年离开网吧、甩掉网瘾、抛弃网恋、回归理性上网的不二选择。
关注游戏产业 关注52PK游戏产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