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游戏的官司时有耳闻,涉案游戏往往在官司期间“暂时断线”。不过没有游戏可玩的玩家,并不会在“中场休息”时“回家吃饭”。失去了游戏的虚拟支撑,玩家只能通过更为现实的途径宣泄郁闷、惶恐或者愤怒。“贾君鹏”就是500万活跃玩家,因为某款游戏的暂停服务,在游戏贴吧里通过700多万次点击而制造出的奇迹“人物”。在每天网络游戏贴吧里,一地鸡毛的主题帖子成百上千,倒映出玩家的极端心态。
“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贾君鹏”一夜走红,24小时的跟帖超过30万条。从网游贴吧走出的“贾君鹏”,如今已经有了“贾君鹏贴吧”。贴吧里最热的帖子则是主题“与寂寞有染”。不过,就在“贾君鹏”的“粉丝”高呼寂寞之际,却有人跟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寂寞,是无聊。”有意思的是,在标榜“无聊吧”的贴吧中,幸福却成为置顶的主题帖。寂寞、无聊、幸福,谁是真正的热帖主题?
无聊,虚拟生活的常态?
“我该和她分手吗”,“和老公吵架睡不着觉”,某网络游戏的主题贴吧里,几篇高点击率的帖子和网络游戏没关系,乍一看还以为是“知心姐姐”信箱,不过内容多是各种各样的小笑话。“网络游戏的沟通方式有点像社区,久而久之,玩家会有一种集体认同。”某网游贴吧的管理员告诉记者,热门帖子如今已经成为玩家心态的表征。但是,贴吧里绯闻受关注、恶搞容易流行是不争的事实。点击过万次的热帖,有的也很无聊。
一些帖子的主题看上去有点吓人,但是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搞笑图片、幽默短篇,主题的多重解释或者朦胧感,显然是为了引诱网民点击。在某网游的贴吧中,昨日新帖“未成年人禁入”,其实只是一些街头拍的照片,一张某地“SB250”的车牌是跟帖网友“盖楼”引用最多的笑料。不过跟帖大多是“rt(如题)”、“已阅”,并没有实质内容。而“其实李宇春长得挺漂亮的”一帖,2小时的跟帖超过1.4万条。有意思的是作者注明“非恶搞”,但是还是被不少跟帖的网友当作恶搞对待。从“巨汗”的绿豆蛙,到“自寻死路”,甚至还有人身攻击。
当初“贾君鹏”主帖发出后,回帖的署名就有“贾君鹏”、“贾君鹏妈妈”;还有人在《百家讲坛》易中天的截图上加上“我是贾君鹏的班主任”的字幕。在30万条跟帖中,尽管“无聊”几乎和“rt”比例相当,但是正是“无聊”建构了网络的日常消遣。“无聊网”、“无聊吧”、“无聊游戏”,搜一搜相关“无聊”条目竟超过100万条。
幸福,现实情感的缺失?
在“贾君鹏贴吧”中,有超过400篇跟帖称“贾君鹏”无聊。冠名“无聊吧”的贴吧中,主题超过40万个,帖子超过535万篇。各种无聊的想法、化解无聊的高招,或者哪怕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式的“一句话无聊”,都是贴吧中的热门。“无聊”不仅是虚拟社区的生活常态,甚至被网络消遣上升为一种“文化”。
“网络让我找到了第二个自己。”一位女性网游玩家说,网络角色扮演游戏,让玩家成为完全不是自己的“自我”;没有真名实姓的网络,也可以让人变成更真实的“自我”。真真假假两个自我,却都指向真实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一面。“虚拟的网络可以让人实现现实中不能达到的梦想。由弱变强,甚至主宰他人的命运。”
有医生在网络游戏中大开杀戒,有学者在网上跟帖骂人。从“虐猫事件”到“平民艳照门”,尽管有时显得灰色,虚拟网络的热帖成为发泄网民感受的阀门。“人有很多欲望,很多冲动,很多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表明,却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说,网络中有人很放肆、很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有那么无耻。“无聊几乎成为一种能量,非得通过网络消耗掉。”
不过,“无聊吧”中“置顶”的帖子主题并不无聊。置顶的“每天写下几件幸福的事”主题主帖开出不到40天,已经吸引了2.1万篇跟帖。在“无聊”的标签下,是对幸福感的诉求。“每天写下几件幸福的事”的主题跟帖中,从“雨过天晴看到彩虹”、“梦见小时候的快乐”,到“今天穿新鞋去上班”、“老妈让人带了我最喜欢的鸭头来给我吃”,看似微不足道,却都成为网友眼中的幸福。“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也是在寻找一份幸福的寄托。
关注游戏产业 关注52PK游戏产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