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08年魔术般的流量膨胀之后,2009年,开心网吸引了媒体持续的关注,而创办人程炳皓也成为创业明星。当然2009年已近尾声,接下来是2010年。
现在我们有一个机会,来看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在第三年的经历。
当然有些可以预见到,至少是方向性的。
首先是竞争,虽然竞争已经经历过了,但是接下来将更为激烈。
原因很简单,SNS并不是新事物,开心网流量急速膨胀对应了,程炳皓对细分市场的理解。这位前新浪开发人员认识到,办公室白领,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如他那样内向的人,很难扩展社交圈……竞争对手在一开始仓促上阵,一年之后,他们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理解也在迅速增加。
陈一舟的校内网,在学生市场拥有很高的份额,之后在向白领市场渗透的过程中,遭遇了“程咬金” ;不过,陈一舟是最具韧性的创业者,他刚刚布置了一场围绕“人人网”的宣传大战。
反过来说,开心网所对应的白领群体,是否会将应用普及到其他群体,仍然有待观察。
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是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也是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体现。
不过,众多的办公室,已经不再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接触这一事物,理由是太占用时间。当然,人们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这一兴趣。
为什么咖啡没有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普及?一种解释是,在办公室环境,茶叶可以续水,但是咖啡不能,经济上不具优势。而人们如果不在办公室形成饮用偏好,回到家中他根本没有时间。
某种意义上,程炳皓错过了时间,他本可以推出,应用于工作环境的组件,一个办公室内同样需要互动。如果特定事物具有中性的特征,舆论方面会更易于接受。
当然重要的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不过这正是问题所在。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便对开发者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说,甲和乙是好朋友,同时甲乙同丙也有点头之交,于是丙要求乙将其加为好友。这里的问题是甲和乙其实颇为亲呢,但是他们又不希望丙获悉这一情况,于是降低了活跃度。丙问乙为什么?乙说我烦了。
或者有这样的情况,那些曾经热情邀请我们加入的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陆了。他们可能是短期内产生了厌烦,但是也可能有更深层的社交理由。
当然,人们总是不断评估,某一行为的意义,如果有利的地方很多,那么一些困扰也不再重要。关键是大量应用,大量的第三方应用使用户可以各取所需,或者是在线记账,或者是物品交换,这使网站对用户有了多方面的意义。
互联网上并不缺乏很好的应用,既然是免费的,但是将其转化为有吸引力的商业行为,则并不那么容易。
显而易见的无疑是广告,但是这并不容易。每一家互联网创业者都会说,广告是一个方向,但是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网络公司获得了大量的广告收入。原因很简单,拥有一些流量,不等同于拥有有效的覆盖率。不规则的覆盖,会使广告主在实现注意力的使用上变得非常困难。
SNS遇到的问题和十年前门户遇到的问题类似,广告主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给予积极的评价,因为产品需要时尚元素,但是它们仅仅是投放了预算的一小部分,更多投放则需要在严格的评估之后。
有报道说,目前开心网一个月广告收入在700万元的水平,这个数字相当出色,现在就看能不能进一步突破。
这里存在一个联动的问题,如果开心网吸引了更多品牌广告,那么门户会很敏锐认识到这种变化。既然他们赢得了博客的应用,那么他们也会涉足SNS。
程炳皓指出,SNS同无线结合,SNS同电子商务联系都可以很好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这也是目前的理解,但是仍然有待实践。
Facebook的探索无疑会成为很好的借鉴,但是Facebook毕竟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有些它很好,但是开心网未必有相同的收益。
创业企业在第三年很关键,第一年是创业者本身的激情,第二年是外部的期待,在获得风险投资之后,舆论在期待另一家雅虎、eBay。第三年,属于第一段好日子过完了,创业者需要面对业绩。
创业行为之所以艰难,在于创业者需要面对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创业者通常希望,收入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投资者则会认为,重要的是收入,而不论是勉强的还是顺理成章的。
应该说,程炳皓非常低调,但是对一项热门的网络服务来说,人们要获悉变化成本不高。第三年,他和团队要经历玻璃鱼缸式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