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瘾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诱因
(编者按:在辅导网瘾青少年的过程中,有些孩子认为“网瘾”这个提法不准确,因为他们对网络科技和其它网络文化根本不感兴趣,主要都是玩网络游戏上瘾的,而且他们很多同学和朋友基本上也都是如此,所以应该称为“网游瘾”。听了后,我觉得这些孩子说得有道理,他们不是对网络成瘾,而是对其中含有大量暴力色情、赌博欺诈内毒素的游戏痴迷上瘾。
十多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迅猛泛滥,青少年问题日趋恶化,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率明显上升,千百万家庭为此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各种媒体和公检法部门公布的数据,以及各地少管所的情况来看,这些光怪陆离、打打杀杀、群魔乱舞的网络游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诱因。
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很快就会出现数以万计的相关信息。这里,我们把其中的某些报道转载在下面,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家一起来面对并解决这一问题。)
网游内容低俗愈演愈烈财迷心窍不计社会成本
2009-10-23 来源:通信信息报
国内网游行业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新闻出版总署近期查处了一批低俗网游,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健康内容,令人触目惊心。有评论指出,低质量的网游泛滥成灾,暴露了“捞钱至上”的浮躁心态。在高歌猛进的外表下,却有浊流一直在涌动,网络游戏行业到底怎么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在作怪。内容低俗之风愈演愈烈
新闻出版总署近期在专项清理整治中发现:一些境外网游内容大多涉及违法犯罪,如《美国1930》中有大量任务鼓励玩家进行“贩毒”、“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国产网游在审批或备案后添加了宣扬暴力、血腥、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有的还采用低俗甚至色情挑逗性的广告语言进行游戏宣传推广。如《反恐行动online》角色PK过程中有恐怖血腥画面。
多年来,网游内容存在暴力、色情、赌博等痼疾。据权威调查显示,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
国产网游不仅给外界留下“女的穿得少,男的到处砍人”的不良印象,也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从业者以捞快钱为目的,而不顾游戏质量是否过关。据了解,中国游戏市场中的“速成品”泛滥,可以占到游戏总数的90%到95%。
财迷心窍而不计社会成本
十年来,中国网游行业发展迅猛,即便是去年全球饱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依然风光无限,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中唯一的亮点。由于网游在中国是一座“大金矿”,平均利润率高达45%,吸引资本纷纷涌入。但是,网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多少伤心的眼泪。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游运营商迷失了自我,为了赚取眼球,在网游产品的宣传中大搞噱头,部分内容直逼玩家的道德底线,有的甚至把政策条文当儿戏。
正是这种迅速牟利的心态,“设计一款游戏,国外听策划的,国内听给钱的”,使国内网游行业陷入了缩短周期、简单模仿、粗制滥造的恶性循环。网游产品虽然不计其数,但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低俗及暴力的游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青少年违法案件频发。
网游虽表面浮华,却在透支高昂的社会成本。在行业形象受损的同时,也为堕落埋下了种子。新闻出版总署近期关闭了45款未经审批的境外网络游戏;查处了26款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络游戏;警告了27家网络游戏企业,并勒令其限期整改;还有10家网络游戏企业负责人被诫勉谈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网游业存在的“擅自出生”、“偷梁换柱”等问题。
网游治理应堵疏结合
网游行业内部的“毒素”对道德底线造成冲击,应该对其加以清理。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带血的GDP”,而是健康的网游发展。相关部门在网络游戏市场加大监管力度,叫人拍手称快。专家认为,从网游长远发展来看,立法很关键,不仅仅让它发展,还应该让它规范。而且,应该加大违法的成本。
在规范网游企业行为的同时,也要对网游的健康发展进行引导,做到堵疏结合。要促使这个产业健康发展就要对游戏进行分级,特别是未成年人年龄段的游戏进行分级,这样对于游戏产业的发展和保护未成年人有好处,会使那些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游戏限制不至于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