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在时下备受瞩目,甚至形象的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家长监护工程”,有的认为其可以封停未成年子女的账号,有的认为其缺乏可执行性,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家长干预有可能激化家庭矛盾。但,在众说纷纭之中,“家长监护工程”的本质特征却被模糊了。事实上,该工程的本质在于在厂商、家长和未成年玩家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家长引导下健康地参与游戏,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因势利导,其重在“疏”,而非“堵”。
美国互联网安全保护联盟主席杰卡琳·莱维特女士认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事情。在21世纪,沟通是需要借助科技网络进行的。但不容否认,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应对此问题的过程中,家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家长在与子女谈论这个问题时,必须要让子女明白家长是出于关爱。其次,家长应该尽量掌握子女的上网时间。此外,家长要支持子女参加其他课余活动,例如踢足球、看电影等,以分散子女的精力从而避免他们过于沉迷于网络。最后,家长也应该尽量地学习一些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学会检查子女的网站访问记录等简单操作。莱维特认为,所有这些办法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根本办法——控制子女上网的时间。比如,家长可以规定,子女在做完作业或弹完钢琴后可以上网一段时间。
莱维特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美国家庭,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面临子女沉迷网络游戏的家长,对于网络及网游却缺少辩证的认识。只看到其危害,而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在于,青少年的家长往往自身缺少对互联网及网游的基本了解,在玩网游的问题上无法与子女实现有效沟通。
出现在电视台访谈节目中那些沉迷网络世界的青少年,相当一部分都表示因为无法和父母交流而选择去网上聊天,因为学习不好无法得到家长认可所以在游戏世界中争取自己的荣誉。如果家长可以更多的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的认为给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子女,这些子女还会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空间中么?如果父母可以学习一些电脑和网络知识,对子女的上网、游戏进行一些指导,就肯定能把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大幅降低。
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如果能够及时处理与子女的关系,便不会发生沉迷网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