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监护是否确有实效?
“大部分寻求帮助的家长,通过与我们客服人员的沟通与协商,都没有选择封停子女游戏帐号的强硬做法,而是在了解子女所玩儿的游戏信息后,选择了与子女深入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少家长反馈,过去强令禁止子女玩游戏但效果并不理想,而现在允许子女按照约定的条件玩游戏,效果却相当好。”在就“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的实施效果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家游戏公司的负责人都给出了类似回答。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以下简称家长监护工程)是在文化部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中国六家网游骨干企业共同推出的公益行动,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参与网络游戏。“家长监护工程”自2月5日正式启动,至今已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恰好是子女们的寒假,也正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的高发期,“家长监护工程”能够在这样的敏感时段赢得家长与公众好评,堪称首战告捷。
找准要害 促进家长与子女有效沟通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在时下备受瞩目,“家长监护工程”一经启动即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有的认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家长封停未成年子女的账号,有的认为其缺乏可执行性,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家长干预有可能激化家庭矛盾。但,在众说纷纭之中,“家长监护工程”的本质特征却被模糊了。事实上,该工程的本质在于在厂商、家长和未成年玩家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家长引导下健康地参与游戏,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因势利导,其重在“疏”,而非“堵”。
美国互联网安全保护联盟主席杰卡琳•莱维特女士认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事情。在21世纪,沟通是需要借助科技网络进行的。但不容否认,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应对此问题的过程中,家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家长在与子女谈论这个问题时,必须要让子女明白家长是出于关爱。其次,家长应该尽量掌握子女的上网时间。此外,家长要支持子女参加其他课余活动,例如踢足球、看电影等,以分散子女的精力从而避免他们过于沉迷于网络。最后,家长也应该尽量地学习一些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学会检查子女的网站访问记录等简单操作。莱维特认为,所有这些办法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根本办法——控制子女上网的时间。比如,家长可以规定,子女在做完作业或弹完钢琴后可以上网一段时间。
莱维特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美国家庭,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面临子女沉迷网络游戏的家长,对于网络及网游却缺少辩证的认识。只看到其危害,而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在于,青少年的家长往往自身缺少对互联网及网游的基本了解,在玩网游的问题上无法与子女实现有效沟通。
出现在电视台访谈节目中那些沉迷网络世界的青少年,相当一部分都表示因为无法和父母交流而选择去网上聊天,因为学习不好无法得到家长认可所以在游戏世界中争取自己的荣誉。如果家长可以更多的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的认为给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子女,这些子女还会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空间中么?如果父母可以学习一些电脑和网络知识,对子女的上网、游戏进行一些指导,是否能把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大幅降低?
3月1日,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联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发布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四成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释放压力”。专家介绍说,从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来看,就“比较同意”这一层次而言,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释放压力”(42.0%)、“结识朋友”(34.1%)、“打发时间”(28.0%)、“让我有成就感”(18.3%)、“逃避现实生活”(17.0%)。专家分析说,被调查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帮助他们调节自身情绪的作用,另外还有利于中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交关系。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这种压力可能主要来自学业竞争和家庭期待,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和缓解,将会成为中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一大问题,所以需要寻求更多的减压方式来给学生降压。试问,有多少青少年的家长清醒认识到了上述调查结论?
教育心理学专家林文强也指出,当今社会的子女与父母的疏离感愈来愈大,主要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对子女过度宠爱,但沟通却仅停留在物质层次而非心灵互动;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信任感及共同话题所致。因此,父母与子女间良好的沟通与共识,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与子女对话时若以关心、启发、尊重为出发点,将有助子女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益于子女的人格塑造与智商培养。
综上所述,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长监护工程”在服务流程中,设计了“回访监护人”和“与监护人协商处理方式”两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互联网知识对网游本身的了解,从而提升他们与未成年子女进行对话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这可以说找到了解决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这六家试点网游公司获悉,家长监护工程试行一月以来陆续有一些家长与企业客服联络,完成了对一些网游账号的处理。据了解,推出后的这段时间,每个公司大概收到了几百个电话不等,实际做了账号处理的在十几个到几十个之间。在六家游戏厂商提供的多层级解决方案中,绝大多数是限制未成年人游戏的时间的疏导方式,而最严厉的封停账号方式虽然也是选项之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因有了企业与家长、家长与子女的深度沟通,而很少被使用。
从实际成效看,记者电话采访的几位玩家家长也普遍认为“沟通疏导比简单的封堵更有效,原本紧张的家庭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家长监护工程”亟待吸收更多企业加入
“家长监护工程”的推出,不仅在企业、家长、未成年人三者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而且也为政府主管部门改善网络游戏行业的监管,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新思路。
针对网络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部分社会问题,文化部等政府主管部门正致力于寻找更有效、更科学的监管方式。2009年,文化部联合相关部门,从严格主体准入制度、改进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引导建立行业内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网络游戏行业发展。
“家长监护工程”的启动,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部在行业监管方面具备很高的行政灵活性与科学性。“家长监护工程”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结合厂商、家长、玩家和政府部门四方面力量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在方案制定与执行环节,充分发挥了企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工程的出台,既体现了文化部在网游监管方面“引导建立行业内自我约束机制”的思路;同时又充分整合企业与社会资源,这种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积极性,群策群力问题的模式,更为科学可行,值得赞赏。
因此,“家长监护工程”所体现的“政府指导、企业自愿”的推广模式非常值得肯定。而其内容主旨——“疏堵结合、优先保护”——则为中国游戏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为中国亿万玩家以及家长谋福利。但由于目前试点企业仅有六家,虽然这六家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毕竟还有许多企业没有参与进来,而这项工程若要取得尽可能良好的社会成效,显然离不开更多厂商的参与。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仅有这六家企业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积极的监护,而其他为数众多的游戏企业没有加入进来,那么势必会导致部分未成年玩家选择其他企业的游戏。这将导致两大问题:第一,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无法实质性、根本性解决。第二,类似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部分处于观望状态的企业因看到参与“家长监护工程”,自身经济利益有可能会蒙受一些损失,不参与工程则会赢得更多未成年玩家,而降低参与工程的积极性。因此,还需要鼓励更多厂商参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使工程走向纵深。
有理由相信,在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诸多新变化时,作为互联网行业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果有越来越多网络游戏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家长监护工程”当中,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使备受关注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将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