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在李开复离职的时候,曾经和比尔•盖茨与有过一次激烈的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盖茨先一反首富的风度和娃娃般的笑脸,恼羞成怒,连连嘣出了几句粗话。可能盖茨也许失去一部分财产不觉得恼火,恼火的是并不强大的google竟敢在他头上动“土”,挖了一块珍惜的“土”,而采用的方法居然与他当年的方法如出一辙。当年的并不强大的微软野心勃勃,想要最好的人才来为公司服务。于是,只好去“挖”,而且“挖”的力度不同凡响:紧盯着一个个目标,不断地打电话,拒绝了再打,反复地打,直到目标动摇为止。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程度。
《天下无贼》中黎叔曾经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随着中国网游产业每年百分之几十的快速增长,网游公司都是超常规速度快速的发展中,随着公司的项目规模扩大,必然导致需要大量的人才需求来维持公司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各大游戏公司之间激烈地争夺人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网游运营商之间的深层博弈。就目前来看,中国网游圈内对于人才的争夺,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招:重金挖墙角
重金挖人是争夺人才最快捷的的方法。从一些成熟企业里挖出来的经验丰富的管理能人,往往能为挖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思路,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与平台, 整合优势,从而协助企业突破管理瓶颈,迈上新台阶。对一些起步阶段的企业而言,核心技术与专业人才的缺乏,往往是个致命的硬伤,如果能挖到合适的技术能人,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企业弥补短板、迎头赶超。

盛大重金挖唐骏,主要的战略目的就在于上市之需,因为在华尔街,唐骏的名字就是公信力的代表,而陈天桥开出的重金与上市所带来的价值相比,显然只是九牛一毛。一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的迅速飙升,二是其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不过重金挖人也要考虑其中几个风险:一是成本问题。重金挖人的薪酬成本企业是否能承受 ;二是管理问题。重金挖人的薪酬成本往往大大超出企业目前的实际薪酬水准,这样的贫富悬殊一不小心就引起原有员工的强烈不满,引发团队地震;三是声誉问题。挖人意味着要去撬动另外一家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关键性墙角,这样做势必引起老东家与新东家的纷争,给企业形象和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招:团队收购
已经获得巨大利益的网游公司,公司的核心员工不再有公司成立初期大家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大家都想着该在哪里买房,该买什么车,没有了利益的驱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时除了挖人墙脚之外,还会进行团队收购的人才招揽方式。在这个不缺钱的行业里,团队收购被认为是一种昂贵的游戏。

国内几家游戏巨头都是团队收购的高手,如近期完美时空收购了Runic Games。Runic Games拥有一个资深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暗黑破坏神》、《暗黑破坏神 II》、《暗黑破坏神II:毁灭之王》、《黑暗史诗》、《暗黑之门:伦敦》和《神话》等游戏的领导开发者。除此之外,其他巨头如盛大启动的18计划、20计划,巨人的“赢在巨人”,都是在团队收购商下足了本钱。
有时收购游戏团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有些游戏团队只是被当作一个商品进行售卖,或者又是因为管理者经营不善而导致售卖,而且很多时候都可以看见游戏团队被收购后,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和公司运营理念不合,而率领一群团队出来自己单干。如果没有强劲的后台和风投,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些昂贵的收购,增加了网游行业对人才的竞争压力,加大了游戏公司获取人才的成本,也提高了游戏人才收购的门槛,让一些新兴的游戏公司不得不寻找其他方式培养游戏人才。
第三招:自己培养
难道游戏人才真的需要大量的金钱才能获得吗?人才也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但事实上还可以通过传统的培养模式,寻找新鲜的血液,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出想要的人才,同时价格又非常低廉。这种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获得不少企业的青睐。

举个例子:完美时空是中国原创游戏中的佼佼者,其成功之道就在于期坚持以校园招聘作为人才储备主要通道,每年各家网游巨头的校园招聘行动中完美时空的投入都是数一数二的。据说每年的校园招聘,完美时空包括董事长池宇峰在内的几个高层都会亲自前往几个重点院校招募人才,奔波十几个城市。除此之外,完美时空还用其他一些方法寻找人才,如最近由完美时空纵横动漫原创漫画平台又举办了一次“完美时空创艺大师”百家高校原画设计大赛,进行的异常火热。
作为产品灵魂的游戏美术,在游戏设计开发中的重要性,完美时空可以说深喑其道,并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提高与精进游戏中的美术元素。本次大赛面向全国百家专业院校及从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原画设计作品,力求选拔出具有发展塑造潜力的优秀选手加以培养,并进一步提升为完美时空的原画设计师。让这次设计大赛的举办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同时兼得,一是让这些人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并且还能提升自己。二是培养了不少可塑造的人才,让公司也有人可用。
今年年初,几大网游公司的中高层都有频繁的调动,腾讯、盛大、金山、完美时空等公司都积极得参与到人才竞争的游戏中来。每个公司都在寻觅优秀的游戏人才,而其他公司刚露头角的人,都在涉猎范围之内。在激烈的争夺之中,谁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后花园。相信这种趋势会越演越烈。但在笔者看来,与重金挖角相比,培养新的游戏人才对企业本身和游戏行业发展都更加有利。如果一个行业想要真正地健康、持续的发展,仅靠现有的几个人才是不行的。只要加大人才储备和培养力度,整个行业才可能有质的飞跃。游戏企业更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的一些蝇头小利。